8月1日,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(江南院区)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,一场生命的“无声奔赴”正在上演。来自夷陵区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小张静静地躺在采集床上,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运转,他的造血干细胞将被送往远方,为一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重燃希望。
十年前,刚踏入社会的小张在红十字会宣传活动中,第一次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。“当时只觉得留下一管血样,或许某天能救人一命。”正是这份朴素的善意,让他在中华骨髓库留下了“生命的种子”。
不久前,一通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让这颗种子破土发芽,“您的配型成功了!”面对突如其来的匹配通知,正在外地工作的小张没有丝毫犹豫,立即开启“生命护航模式”:调整作息、加强锻炼,甚至在因注射动员剂引发腰酸时仍坚持完成捐献准备。
“我身边有个朋友已经成功捐献过了,我对这块有所了解,现在蛮多人对造血干细胞的认识还不够,还有很多人停留在抽骨髓的阶段。其实并不是这样的,对身体也没有什么伤害。”面对亲人的担忧,小张化身“科普使者”,打消大家的疑虑。
“许多人误以为捐献要‘钻骨抽髓’,其实这早已是过去式。”夷陵区红十字会党组成员、副监事长张清用三个关键词定义现代捐献:安全、快捷、匿名。
张清表示,捐献造血干细胞是采用皮下注射动员剂的方法,将骨髓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,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采集全血,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,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到捐献者体内。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,正常情况下,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,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,1至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即可恢复到原来水平。所以,采集过程并不会对身体带来不良影响。
“我是今年一月份接到的电话,接到电话的时候我是觉得终于等到这一天了,一直都希望能利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。”8月1日,历时4小时,志愿者小张顺利完成了20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采集。他轻声说道,“世界上有一个人和我的基因如此相似,这是生命的缘分。”
“要把我的爸爸作为榜样,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人。”小张的儿子感到非常自豪。
张清介绍,小张是夷陵区今年的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,“截至目前,全区累计有12个人进行了捐献,排名全市第一。”
(记者:韩双徽 廖琳怡 一审:谭羽利 二审:朱家梅 三审:高秉龙)